静年第三十五章-《似水年华静静过》
第(2/3)页
雅再次觉得如果自己在娘家这边也有一套房子就好了,就不用感觉总是住在娘家了,那样就不怕兄弟媳妇生气了。
时间过得很快,倏然间暑假就又到了,老妈回来了。雅也把女儿接回来了,既然是在家带孩子,那就两个孩子一起带。兄弟的女儿有点嫌弃雅的女儿,觉得她傻乎乎的。她对女儿说话好不客气,甚至骂到她脸上。这让雅很不高兴,觉得自己实在应该有套房子。
想有一套房子的思想早有几年已在雅心里了,在姐姐那里时雅常跟老妈说起这个心愿。父亲在世的时候也是希望雅在娘家附近有套房子,他甚至说他住的房子如果拆迁了,就便宜些卖给雅一套。那时传说父亲的房子也在拆迁范围之内。
雅那时常看报纸上的卖房广告,还有手机上有时候发来的卖房信息。姐姐说雅异想天开,手里没有什么钱还敢想买房子的事,要知道省会的房子一套可不便宜呢。雅一个亲戚的儿子在省会买了一套二手房也要六十多万呢。雅不管姐姐怎么笑她,她也知道自己没有能力买房子,但是想有一套房子的思想就是越来越强烈。
在老公家没有房子住,住了半间土房子(把其中一间分隔开)还常生气,公公动不动就说那房子是他起的。起那几间土房子时公公十六岁,他十六岁就知道盖房子娶媳妇了?那为何不知道为儿子盖房子娶媳妇呢?应该是老爷爷知道为他盖房子,他不知道为儿子盖吧。
雅和老公把房子盖好了后公公婆婆却依旧天天找事吵闹,后来她终于明白他们就是不想让他俩在家住,这等于给他们盖了套房子。雅每次回去依旧觉得有拘谨感,她痛感到还是应该在娘家买一套房子。因为自己生气了首先想到的就是回娘家,娘家是永远的根。虽然弟弟结婚了成家了,但只要父母还在,家就在,如果父母不在了,自己就真的是客人了。
中国老百姓自古以来就有“置房安家”的说法。家是什么呢?在传统的观念里,“家”不仅界定了我们的生活范围,也是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。
人们对房子的想法不同,有人甘愿成为“房奴”,也有人宁愿租房住也不买房,但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要执念于买房这件事。
有了房子才如扎了根,有了房子才有安全感。我们对于房子的需求,就像饿了要吃饭一样自然、重要。
如果一直想买却买不起房子在精神上久了时间上长了就成了执念。
裸婚毕竟让人不爽,结婚要买房。没有买房就结婚的人也有很多,但结婚后也必须买房。
理由很简单,谁也不想让孩子过上和自己一样的没有房子的生活。
选择做“房奴”的人,终会有有房子的那天。而选择“租房”的人,终是住的别人家的房。
中国有句俗语说得好:“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”,毕竟拥有属于自己的家才更有安全感和归属感,中国人大概是世界上最热衷于买房的人。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狂热的土地和家产崇拜症,“以末致财,以本守之”是根深蒂固的观念,至今依旧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。当走投无路之时,房子可能会是我们在困境里挣扎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