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7章:献俘(3)-《大宋之光》
第(3/3)页
郑爽一路观看着神情亢奋的百姓,见他们对契丹鞑子群情激昂;知道宋朝的百姓还是很热爱自己的国家的。
这就使郑爽激动万分,宋朝是华夏历史上的鼎盛朝代;又是一个饱受周边夷狄蹂躏、欺负的朝代。
华夏的文明在这里打着旋儿进退两难,宋国境内尊孔尚儒蔚然成风;周边一些夷狄却嗤之以鼻。
西夏的开国皇帝李元昊,就对宋朝大力提倡的因循保守的孔孟懦学十分反感;禁止孔孟之道在西夏国境内传播。
大臣野利仁荣曾对李元昊提出过:“斤斤言礼言义决没有益处。”
李元昊的长子宁明喜学懦、道,元吴对他很是厌恶。
一天,元昊问宁明,什么是“养生之道”?宁明答:“不嗜杀人”。又问什么是“冶国之术”。宁明答“莫善于寡欲”。元昊大怒,说:“这小子说话不论不类,不是成霸业的材料”。
西夏建国,正需要巩固和发展奴隶制度;展开大规模的掳掠和镇压,保守的儒学当然完全不适合新兴的西夏国的需要。
李元昊和野利仁荣极力消除儒学的影响,顺应本民族的发展需要;也在文化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。
定仪服——元昊建国称帝,不再采用宋朝的衣冠,改穿白色窄衫,戴红里的毡帽,脑顶后垂红结绶。
这是采择了吐蕃赞普和回鹘可汗的服制。
文武官员的服式也有规定:文官戴戴幞头,穿靴执饬,穿紫衣、绯衣,基本还是宋朝的样式。
武官按照等级戴镂金、镂银和黑漆冠,穿紫衣,系涂金的银束带。
平民穿青绿衣,以分别贵贱等级。
西夏不行孔孟之道,野蛮对文明形成鲜明对照;宋朝面对西夏蛮子的咄咄逼人屡屡败北莫非是行仁政的结果……
293辆囚车队继续向前,郑爽心中竟有一种志得意满的感觉。
白马津越来越近,凝视着一周际的山山水水;郑爽禁不住想起东汉末年在这里的发生的官渡之战。
建安三年(公元198年),袁绍击败公孙瓒,占有青、幽、冀、并四州之地。
建安元年, 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。
建安二年(197年)春,袁术在寿春(今安徽寿县)称帝。
曹操即以“奉天子以令不臣”为 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……
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