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4章、烧出个未来-《光宗耀明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皇帝就这么给将来必定要承担重任的两个儿子埋着种子,这方面,他会比寻常人家的父亲好得多。

    毕竟他不会只遵从伦理纲常和四书五经来教育孩子。

    而两个人引导的方向略有不同。

    他知道有郭兰芝这个母亲和张嗣修这个启蒙老师的平常教导,大儿子很早就知道他应该努力做个合格储君。因此,目前这种大明刚刚取得大胜、他父亲武功显赫的时候,朱常洛侧重讲着技术在军事上面的可能。

    这一点简单明了,这么大的孩子很容易懂。

    而皇帝必定是更加侧重国政的,他也不能像他父亲这样在技术上也能做指引。未来,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有个分工,让他弟弟成为像朱载堉一样的大学问家,成为他强有力的支撑。

    最后是年纪还小的二柱子被朱常洛抱着来到丽妃的宫里,他的求知欲确实更旺盛一些。

    朱常洛干脆留寝于丽妃这边,继续和他聊着将来的图景。

    “除了铁牛铁马,还有铁鸟铁船,到时候,二柱子可以去很多地方。这回没带你,因为你还小……”

    刘依现在在一旁很安心。

    皇帝前些年对二皇子似乎更喜爱一些,宫里自然有些议论,刘依也曾多想、忧虑。

    现在她渐渐看出来了,宫里宫外其实也已经看出来了。

    天子圣明,近乎无所不知。朝政之外,学问也堪称有明以来天子第一,甚至已经有格物致知论这等让学问大家也必须承认其价值的著述。

    大道上的学问不说,具体到百工技艺上,九雷铳可谓他一力谋划。当初以为成不了,而如今集大明能工巧匠之力,花费数年之功,毕竟还是做出来了。

    听说通辽那边一经演练,各族脸色大白,惊惧之情一眼便知。

    这样的天子自然是难得的,皇帝心里只怕也很明白这一点,因此这么早就开始对皇子们有不一样的培养方向。

    譬如二皇子最经常接触的人,一个便是朱载堉,另外则是徐光启和王徵。他可以经常出宫,去的地方则基本都是紫禁城西面的太学或者北面的博研院。

    所以刘依的心定了下来。今年办了太子册立大典之后,心就更加定了下来。

    如今,后宫这边隐隐有“三派”了。

    一派自以皇后为首,再以那些曾做女官的妃嫔为辅。如今她反倒越发与各族进献入宫的贵人走得近,也善待那些各族进献的宫女。

    另一派则是出身“山西”的那些妃嫔,为首的自然是范思容。她们在后宫之中很谨慎,但会着意去关注宗明号与昌明号。

    另外的则是那些原想随遇而安,或者仅仅想博得皇帝恩宠的妃嫔了。皇后既然有主次,亲近一些人而客套礼待一些人,她们又天然不出身于山西,那么反倒时不时围着二皇子的生母丽妃。

    譬如那个这次伴驾出巡了的李思琴。

    皇帝留寝,刘依当然开心,尤其是云雨恩泽之后皇帝又夸她:“二柱子这机灵劲,倒有几分随了你。”

    “臣妾愚笨得很,不敢居功。”刘依甜蜜蜜地依偎着她,语气很崇拜,“但有陛下一二分资质,臣妾就知足了。”

    “那只怕是难,朕不一样。”朱常洛很享受,但也很唏嘘,“但盼他们个个成才,将来都能为大明出力。”

    他这可不是资质。

    而如果哪个儿子在科技这方面能有他一二分的资质……那必定会是名垂青史的人物了,说不定知名度远比他做皇帝的那个儿子大。

    朱常洛倒盼着二柱子能这样。

    既已回京,又将正式定个“首相”,朱常洛后面又将回到他在泰昌四年到泰昌七年之间的节奏了。

    大明被他强扭着拐了弯,接下来实现他最大价值的方式反而是做个教育家。

    当然,这其实也是改革的一环。正如田乐当日名为请辞实则请缨想做的事:寻衍圣公的麻烦。

    寻衍圣公的麻烦,就是寻儒学的麻烦,寻士绅的麻烦。

    各方各面的学问,都不应该再恪守旧时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