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5章、御音放送-《光宗耀明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一路到了那原先德王府正殿后面原德王寝殿,如今这里是书院的藏书楼。

    王府布局总体上都是大同小异,前半部分像“前朝”一般,除了正殿之外还分布着许多王府附属部门的办公场所。后半部分则是起居场所,再加上园林。

    此前一轮的王府改书院,其实涉及到有些人很在意的建筑等级问题。建筑主体用来办学之后,书院内教授和学子居所“逾制”的问题朱常洛并不太在意。大的建筑内部其实大多是以柱子支撑的开放开间,布局好就行。虽然有一些大殿配殿是重檐结构,最终也只是把脊兽走兽等去掉一些。

    此刻在这改为藏书楼的明间里坐好,朱常洛先左右打量了一番,嘴里问道:“他们明里搞什么报名、抽签,实际怎么做的?”

    邹义闻言立刻回答:“陛下亲讲新学,士子雀跃。山东去年毕竟闹过举子聚众的事,他们是有些怕的。抽签也抽了一些,但大多还是山东上下官员各自保举了一些。”

    朱常洛不以为意:“你私下里心里有个数。一房七院,八相辅政,朕要的可不是再塑朋党。”

    “奴婢明白。”

    邹义知道皇帝刻意提出要让各地学子都有机会,一是明面上是要教化天下士子心向新学而非施恩山东,其二则是放权后用许多方法掌握将来规模更庞大的朝堂。

    谁提携了谁,这些关系,内臣要帮皇帝留意着。出于公心的提携没什么,但若将来在政事上出于私心结党斗争,皇帝这里会积累着许多线索、材料。

    过了一会,二柱子兴冲冲地跑过来:“父皇,沈师傅嗓门好大!那到底是什么缘故?”

    “你没问王掌院和大胡子?”

    “他们说的……儿子听不懂……”朱由柱有点尴尬。

    “那就以后好好学,好好琢磨。”朱常洛笑着敲了敲他的头,“朕跟你讲了,你也不懂。现在嘛,你就当做行行都有学问,别看沈师傅只是个说书的,他们也有他们的学问。”

    “……哦。”

    “去找你母妃吧。跟着他们提前跑了,你母妃惦记着呢。”

    前面的大讲堂那边,宋应星和宋应升都惊喜地先进入了端礼门,来到了殿前的空地上。

    他们居然都得以进入殿内,这当真是好运气。

    而到了这里,他们已经听到里面传来声音。

    “……有人在里面说书?”宋应星惊异地说道,“嗓门好亮!”

    过了一会听得有人口齿并不太伶俐地说着:“再往……左边挪动……三公寸……”

    又过了一会,仍是说书,嗓门好像更亮了。

    殿内,黄克瓒和谢廷赞同样很惊异,互望一眼之后说道:“这是什么道理?”

    谢廷赞摇了摇头,遥遥望着只是感慨:“陛下学问通天,这只怕是自然格物之妙了。”

    “……戏台藻井,水缸……”黄克瓒喃喃说道,“这莫不是什么阵法?待会倒要请教一下沈行首。”

    “我倒以为,这里面大抵还是博研院供奉们钻研出来的。”谢廷赞瞅见王徵只是在一旁看着,走了过去打招呼,“王掌院,这是什么道理?”

    王徵转身看见两人,先行礼问候过,随后才笑道:“陛下要沿途讲学,带了我们自然有用处。除了要做些实验给士子们看,一展自然格物之妙,更要使圣音浑然、声若红钟。这里面的道理,是震动。”

    “……震动?”

    “谢臬台,岂不闻响鼓、金钹、大钟?鼓面震动,钹片震动,钟声震动,这才声音洪亮。”王徵解释着,“但说话声怎么能一样洪亮,后来还是经陛下提醒,问了沈行首和戏班子……”

    说罢指着讲坛那里:“二位看那藻井,像不像个号角?还有那些水缸,扣在一起恰似大鼓。听说,戏台都是这样做的。自从有了望远镜被称作千里眼,博研院也有供奉在钻研顺风耳,归根结底就是钻研声音如何传出的……”

    皇帝即将坐着的讲坛,现在正在做着临时布置。

    上方,如今是用木架子撑起来的一个圆锥形藻井,而木架子底座的四角则分别放着四对扣在一起的水缸。

    说书人沈宏林站在上面不断试声,他的声音竟被放大了不少。不仅殿内随便哪里都清晰可闻,殿外恐怕也能听见不少。

    在没有扩音器的这个时代,因为有了千里眼之后对顺风耳也产生了兴趣,博研院在声学方面确实已经略有总结。

    现如今就是吸纳了一直以来不被大多人所在意的曲艺经验,布置出了这样一个带扩音效果的讲坛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