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7章、人心已经散了-《光宗耀明》
第(2/3)页
可拉拢的拉拢,该许诺的许诺,但总有些人自知罪孽缠身,恐怕难得善终。
但他们又能掀起什么风浪来呢?普通老百姓不知道他们之间的斗争,甚至不太关心。在南京和江南官场已经通过气、大家都力争像舒柏卿一样“迷途知返”的情况下,这些人手里握着的上官罪责起到的效果有限。他们要斗的是上官,甚至可以说是朝廷。
于是在御驾刚刚到湖广地界时,此前一直平静的南京和南直隶终于不平静了。
出手的是长江水师和孝陵卫。
起因无非是宁国府宣城县几个老吏互相打气,围攻了一趟宣城知县要个说法。
而这之后,宣城知县气愤不已之下灵机一动,贡献了一个好办法。
于是孝陵卫先被请了过来,突袭之后果然发现了罪证:前年通敌鞑虏的有,守丧期间寻欢作乐的有,妄议甚至咒骂皇帝大不敬的有,通奸内乱的有……总之,都是不赦之十恶里没有害普通小民的那种大罪。
不是害民,那就不用被算入要降等的案子名数;罪行极大,那就方便抄家问罪以儆效尤。
这一下许多一筹莫展的地方闻讯仿佛开了窍。哪怕不是真的把官军请来,以此为威慑,工作就好开展得多了。
南京守备厅对于地方请求能这么快响应,这也让地方上更加悚然。
当然,这也是成敬的职责:有地方官呈报说有人谋逆,那还不赶紧发兵?
都是谋逆而开始,顺藤摸瓜之后不赦之恶累累,太吓人了。
又是一次“保大还是保小”,除非有些大族大户脑子不清楚,要不然还能怎么做?
不是泰昌元年了,也不是朝廷有边患兵危的泰昌八年。
扩编加俸,拜相放权,“人心”早就已经散了!
连数年前知名的江南在野老愤青、东林书院的两位都被“招安”了!
眼下,愤青高攀龙已经在御驾之中。
他既然已经被钦命为新的文教部侍郎,那么就有很多公务要做,也正好熟悉一下江西湖广及两广的文教状况。
至于东林大学校的日常事务……高攀龙珠玉在前,顾宪成也在那,接手的人知道该怎么做。
萧规曹随嘛。
“士绅士子忧愤朝政,这都是好的,至少可见忧国忧民之热忱。”
今天的龙舟上,是皇帝与徐光启、高攀龙、王徵等人闲聊。
对高攀龙再次表达的惭愧,朱常洛如是说。
“只不过嘴上说说终究容易,最终办起事来难免诸多妥协。”朱常洛笑道,“就好比王德完,他若只是像当年一样敢于直谏,没有到江南历练多年,又如何做得了税政部尚书?又好比舒柏卿,若只看过去作为,他这和光同尘的小官又岂能担当大任?可如今在承德府,他与漠北漠南诸部打起交道来又游刃有余。”
“……知人善任,圣明莫过于陛下。”
高攀龙心里感慨。
从无锡到南京,从南京到这里。这一路上,他和皇帝有了更多接触。不管是学问,还是君臣之间相处的气氛,都让他越来越心折。
难得的是皇帝认可他们当年“愤青”的心情,只是不认可他们的做法。
“学问水平不同,阅历不同,性格不同,位置不同,朝廷其实永远是一锅粥,纷乱如麻。你拖我的后腿,我拆你的台,这种事每天都有。”朱常洛叹着气,“这样一来,许多事不能上下一心,事倍往往功半。忧国忧民之士眼见朝政怠误至此,自然愤愤不平。但真让他们来,也不见得能好。这一点,你恐怕也很快就有体会。昔年官小,如今官大。这诸省办学的事,就不容易,毕竟事涉天下士子功名。”
“……臣定尽心竭力,多向徐部堂请教。”
“这就是好的,多商量。和他可以商量,和叶宰执、朕,都可以商量。只要商量好了,在下面看来你们是齐心协力的,事情就会容易一些。”
朱常洛看了看几人:“先不聊这些。今天你们几人都是新学旧学都有涉猎的,再聊聊学问上的事。朕权且自夸,这格物致知论,朕倒仿佛是得天人神人所授。不论朝政还是平日琐事,以此法去思量决断,都有谋定乾坤、势如破竹之神效。既为天子,自然盼你们觉得这法子好,能多领悟一些,佐朕治国安民。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