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02章、谋交为先,兵戈不辍-《光宗耀明》
第(2/3)页
南洋和外滇局势也没什么好说的。海贸未禁,一直就有许多消息能够彼此之间印证。海贸行里,更有此前就另担使命的内臣、锦衣卫及掌柜。
因此解经傅娓娓道来,说了如今在南洋及外滇步步推进的西洋人势力,还有他们之间你争我夺的情况、实力的强弱。
至于缅甸、安南、亚齐、柔佛、吕宋……以他们过去的权力形态和实力,还有当地的气候及地理环境,如今只能说大势明显。
大明若不去,南洋外滇便迟早被西洋人悉数吞下,无非哪一家而已。
“诸夷威凌。各藩邦一团散沙,况且西洋人火器虽胜于他们,却大多只是倚仗战舰,控扼要港,而后便与之贸易。藩邦头领役使贱民,若无心驱逐外贼,反倒也能仰其鼻息,得享富贵。”
“其国远在数万里外,若非一团散沙,纵然彼辈船坚炮利,又岂会毫无抵挡之力?”朱常洛点着头,“解参谋点到了关键。正是与虎谋皮,仍旧有利可图。这些西洋夷人,懂得让些蝇头小利,这才能以区区数百、二三千之人,却往往能占据要害之处。”
他看着沐昌祚,又说道:“黔国公世镇西南,老国公对三宣六尉知之甚详。南洋虽另有信奉他教、政体各异,但大体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。老国公,说说外滇各族寻常是如何运作的?”
“臣遵旨。”
于是又换成沐昌祚,以三宣六尉为例去介绍这些藩邦的政体情况。
其实不论有没有信奉什么教,他们目前的情形都有相似地方:都是小部族臣服于大部族甚至不同大部族,而后结成的部族联盟。除了安南、琉球这样王化痕迹更重甚至有了科举取士制度的藩邦之外,绝大多数藩邦本质上仍处于部落时代。
这也有地理和气候原因。雨季、旱季的区别及茂密的雨林、山峦阻隔,落后的交通基建,让科技水平落后的冷兵器部队并不容易在这一带形成一统局面,建立中枢朝廷及地方流官制度。
因此,这里的利益关系虽然错综复杂,但总体而言仍可落脚到一个个小部落。
毕竟都会有私心,这也是欧洲人在落后地区能十分顺利的原因。
再加上欧洲人在出海之前一直在那个小窝里斗,对手也往往是封建领主贵族的联合体。互相之间各种手段,经验十分丰富。
大明这边就不一样。
南面的先不说,就说北面的敌人。但凡北面的敌人开始让中原王朝头疼,一定是他们内部完成了整合,建立了略好于之前的权力制度。
要不然就同样是一盘散沙。
就好像离现在最近的达延汗。此前,瓦剌都已经被大明赶到西边去了,鞑靼也不能对大明造成太多威胁。但达延汗建立了左右翼共六个万户,确定了一些规矩,把利益大体划分好了,从此就成为大明百年间的心腹大患。即便此后汗庭再无雄主,但仍旧把大明压在边墙之内不得动弹。
这就是左右翼六万户这个框架性制度的威力:不管各万户之间怎么你争我斗,但面对外敌时,多少有旧例可循,彼此之间可以策应。
这都是他们的南面邻居带给他们的经验。
沐昌祚说完了他的认识,朱常洛又看着理藩院的人,尤其看了一眼孙传庭。
“专设理藩院,就是要在用兵这种最后手段之前,以谋交定大势。”朱常洛说道,“南洋已乱,大明该去!理藩院之大明使节馆,海贸行,朕特允的拓海团练民商,再加上南洋舰队。这大势,不是大军扫荡,是水磨功夫。大明的影响已经离开南洋外滇很久,要有一个积累过程。”
孙传庭以为皇帝器重他只是因为他年轻,现在他就又被皇帝点名。
“孙传庭,你说说看。若是你来做一邦使节,你准备怎么做?”
孙传庭虽然一路做了很多功课,也知道将来大概会做些什么,但此时皇帝不问随行过来的方从哲却问他,孙传庭还是有些紧张。
“听了老国公、解参谋之言,陛下再定明方向,臣之浅见,就先呈禀陛下,再聆圣训。”
他先做了个过渡,随后整理了一下情绪,缓缓表达自己的见解。
既然是水磨功夫,那么若被钦命派遣到某个藩邦做使节,谋交二字上自然便是在那边找到亲善大明的、像倚仗大明达到什么目的的,同时就是情报工作。而若不是友善之邦,自不会派遣使节常驻。友善的表现,便是通商。使节大臣,还要积极促成生意,因为这会产生利益,这利益又可成为工具。
“儒家的德化,纵横家的手腕。”朱常洛笑道,“再要有家、医家等为用。看看西洋夷人,千百年间茹毛饮血、愚昧笃信,如今刚刚开化不久,在自然格物方面有了些建树,并不吝于宣扬海外。虽是辅助传教开拓,也存了让人钦佩向往之心。华夏文化之昌盛、技艺之精湛,岂非远胜他们?”
说罢看着他们:“若是让一些头领甘愿住到将来的南都来享富贵,旧土则让大明来帮着打理,不论是内附遣官治理还是与宗明号、昌明号、拓海团练商合作,都一样。要的是我文明、文化渐渐浸染,其厉害之处远胜刀兵。”
在到达广州之前,这就是皇帝开始亲自布置将来的南洋外滇大计了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