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5章:献俘(11)-《大宋之光》
第(3/3)页
他们依赖一人数马的机动性,胜任长途奔袭、迂回包抄、警戒侦察的作战任务。
这些轻装骑射手后来构成了辽国骑兵中数量最多的群体。
可他们装备却参差不齐,许多人除了弓箭和刀枪;就身上穿着一件毛皮衣裳;这让他们缺乏与意志坚定的敌人进行正面较量的勇气。
宋人把契丹骑射手称为“游骑”,他们在小群独立作战时鲜有胜迹。
辽国骑兵真正的翘楚是那些人马具装的重骑兵——诸如郑爽擒获的锡尼铁骑。
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收藏到了一副辽代残木棺,棺木右侧绘有使用了透视技法的“鹰军图”。
图上骑兵14人骑马1人徒步,马均披铠;又有1人双手握住一杆绘有展翅雄鹰的大旗,故将此图命名为鹰军。
契丹人爱鹰,取其凶猛快捷的特点,将自己的重骑兵部队命名为“铁鹞军”。
公元945年的白团村之战中,铁鹞军承担了最危险的作战任务;下马拔除了晋军设置的鹿角阵地,然后手持短兵器徒步突击晋军营地。
虽然契丹骑兵可以偶尔兼职一下下马步兵,但常规步兵依旧是辽国军队的重要一环。
燕云汉儿组成的汉军是辽国步兵的主体,部分受征召的奚人、渤海人、女真人则组成了重装步弓手。
辽国步兵是骑兵的辅助,他们或修筑防守野战工事,或组成梯队尾随骑兵增强全军的突击力量。
辽人围攻北宋城镇时,如果抓不到邻近的百姓;他们还会是廉价的炮灰。
辽国设置了炮手军详稳司,表明辽军的攻城器械部队是作为独立的一个军种而存在的。
和北宋一样,辽军的攻城器械是在唐朝的基础上发展出来,囊括了壕桥、云车、各种人力抛射机等必备的武器。
那怕是令宋粉坐地排卵的床弩,辽军亦有装备;比起宋人那些粗制滥造的西贝货,辽国生产的攻城器械质量上乘,称“锋锷铦利、俱披以铁”。
更不可思议的是,辽军在黄河流域和渤海湾都设置了水师;但水师的战斗力不强,主要是承担后勤运输任务。
譬如那些体型巨大的“楼船”,要在河道环境异常复杂的黄河上发挥应有的实力,是基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。
《辽史·兵卫志》的记载,辽军士兵应征服役需要自备相当于1斗谷物的食品,仅能维持5天的战斗所需。
所以在战争期间,辽军将领会释放人数众多的打草谷骑到敌方领土上,一边杀人放火传播恐怖;一边搜刮主力部队需要的给养。
在一些水草丰美的季节,辽军将领也会在行军的途中举行大规模围猎,为士兵提供新鲜的肉食,这也是是军队食品来源的重要补充。
但以战养战得的后勤补给方式的缺点就是难以持续,不适用于旷日持久的战事。
为了解决这一难题,辽国在边境地区设置大批军垦屯点储藏富余的谷物;在战时,利用少量的牧人就可以把粮食通过畜群或车辆驮载到前线,解燃眉之急……
第(3/3)页